近日
“‘钢腿女孩’牛钰自述遭网暴”的视频
【资料图】
引发热议
2008年汶川地震中
11岁的牛钰被埋3天3夜
她保住了生命
但不幸失去右腿
虽然遭遇不幸
但牛钰依然笑着面对生活
她乐观地称自己为“钢腿侠”
2023年3月26日
牛钰发布视频
自述遭遇网暴
在她公开的私信记录中
个别网友对其进行了
极其恶毒的侮辱谩骂
其中有人说
“一大早刷到你的视频真的心情不好”
牛钰在回应这些私信时称
“没腿的话,
那就听一首歌,
看一本书,
睡一个好觉。”
她还表示
生活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别人永远无法定义你,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
你想爱的人就勇敢爱。”
26日晚
对于牛钰自述遭网暴一事
@四川残联 在网友评论区表示
已跟当事人联系
会继续跟进关注
此前
牛钰积极开朗的生活态度
曾打动不少网友
她踩着“机械小钢腿”
亮相上海时装周
她也曾给假肢绑上闪光棒
在大街上奔走
她还报名参加了汶川马拉松
在路人的加油声中
咬牙走完了全程
3个月前
这个乐观豁达的姑娘
成功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目前,牛钰从事摄影工作
她通过拍摄公益类原创视频
呼吁社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
“我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
我希望用自己一份力量,
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
2022年,牛钰被授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牛钰说,自己是从小被爱包围的孩子,感受过无数人的善意。遭遇网暴后,选择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众人被网暴者内心受到的伤害,引起大家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
网络暴力的杀伤力,远比想象中更严重
近年来,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网暴”一词,会发现一些网友分享自己被网络暴力的经历。
很多时候,起因只是他们发表了一句不同观点的评论,诋毁、诽谤与恶意就顺着网线而来。
还有网友列举了一些被网暴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每一件都足够让人崩溃。
电话、社交账号被曝光,骚扰电话和消息瞬间涌入。
所在学校、公司、住址被曝光,收到大量举报信、恶意邮件。
个人照片被曝光并篡改加工。
亲属和朋友信息会被“人肉”出来。
面对针对个人的铺天盖地的恶意,有人要忍受网暴带来的持续性不良影响;有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可能的评价场景变得比以前敏感得多,焦虑、恐惧、紧张、失眠……无法正常生活。
面对网暴,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些
立刻求助家长、学校
一张图,几句话,就能给受害者编造一个全新的身份,扣上莫须有的帽子。
许多施暴者在被发现之后,还不以为然,以为只是自己随便说说,道个歉就能取得原谅。
如果孩子遭遇了网暴,告诉孩子要立刻求助家长、学校,还可以通过法律维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发现自己被造谣、被侵权的信息之后,需要及时固定证据,通过下载、截图等方式保留相关证据。在证据没有灭失之前,尽快对能够证明侵权结果的电子数据进行证据公证。
同时,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和家长交流。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也要防止孩子参与网络暴力。
换位思考,培养孩子强大的同理心
很多有犯罪行为的孩子,可能压根就不了解他们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感受都是“零”。
对于孩子,一定要引导他们懂得多换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正向引导,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大量的网络信息是为了赚取眼球而大搞噱头,偏离了真实性,尤其是对一些犯罪案例的报道,很容易对没有明确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我们无法把孩子与网络完全隔离开。所以与孩子一起探讨网络的双面性,比起拼命杜绝孩子接触网络要有用得多,与其避无可避,不如坦然认知,然后可以一起和孩子建立网络使用的“游戏规则”,并给予真正的信任。
让网暴者付出法律代价,平台责任落到实处
其实,对于网络暴力,无论是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实施侵权行为,要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最高可以处10天的行政拘留。
刑事责任
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让网暴者付出法律代价,平台责任落到实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视黑白、添油加醋、发表攻击性评论、给当事人留言泼脏水的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
遏制网暴,需要互联网参与者的谨言善行。没有办法阻止施暴者,可以让自己不成为下一个施暴者。当遇见了指向性很强的情绪性发言或评价时,请在尝试发言或转发之前三思而后行。阻止事件发酵本身,也是在反对恶意的发展。
遏制网暴,法律必须长出牙齿,对网暴者重拳出击。谣言止于智者,更要止于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法不责众”是个伪命题,应当让所有参与网暴的人承担责任,包括首发者、捏造者、虚假信息多发者、话题创建和管理者等等。
只有藏匿于网络的网暴者被“揪”出来,曝光于现实,真正受到惩罚,才能使其收敛,真正约束行为。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遏制网暴,处于“第一现场”的平台须履行主体责任。要防患于未然,平台要第一时间斩断传播链,通过算法识别、人工接诉等机制快速鉴定网暴言论,及时予以删帖、封禁账号等处罚。网络暴力发酵阶段,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有效发布事实相关信息,不给好事者、造谣者以可乘之机。
只有当正义之声压倒恶言恶语,才能让受网暴者感受到温暖的支持,才会有坚强面对社会的可能。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网暴问题,多家网站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加大防范处置力度,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建良好网络生态。
拒绝网络暴力,
让“按键”不再伤人!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